發電企業如何轉型為綜合能源服務商?
發布人:管理員 發布時間:2021-01-28
發電企業如何轉型為綜合能源服務商?
一個缺少政策紅利、尚無盈利模式的業務,為何一夜之間引得電力市場主體的集體押注?發電企業該如何轉型?
供職于華電科工集團
綜合能源服務是在能源互聯網與新一代數字技術背景下,將不同類型的能源進行互聯與綜合,以達到能源流、信息流、價值流的跨界充分交換,為用戶提供高效智能的多種能源供應和相關用能增值服務的一種新型能源服務方式。這種新型能源服務方式,將打破不同能源品種單獨規劃、單獨設計、單獨生產運行的傳統模式,實現橫向“電熱冷氣水”能源多品種之間、縱向“源網荷儲用”能源多供應環節之間的協同以及生產側和消費側的友好互動。
從能源系統發展角度看,傳統的能源子系統之間相對獨立,形成多個能源孤島,不利于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綜合能源系統涵蓋多個能源子系統,可以通過加強綜合能源基礎網絡建設,實現多種能源的綜合管理和梯級利用,可大幅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減少碳排放,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從能源消費市場角度看,在電力體制改革、油氣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過程中,能源消費者從被動接受向主動選擇轉變,自主選擇能源服務供應商的意識逐步增強,能源消費者與供應者關系開始從單向供需關系向雙向互動模式轉變。能源服務商從原有單一服務向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能源生產和消費需求的一體化綜合能源服務轉變,有助于推動消費側科學用能、調整用能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綜合用能成本。
綜合能源服務對推進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調整、提升能源系統效率、促進能源消費升級等具有重要意義,是未來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綜合能源服務作為新概念、新事物、新業態,在行業規范、政策法規、市場機制等方面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需要以創新的心態去引領、推動行業的發展,以此打造具有差異化服務特點,推進發電企業高質量發展。
轉變發展理念
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首先要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堅定不移由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型,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意識,更關注用戶的需求并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1. 思維觀念亟需轉變。
綜合能源服務最大的特點是“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傳統的能源生產方式與客戶交互性欠缺,用戶貼近度、用戶需求挖掘、營銷渠道開拓、服務意識等方面存在欠缺。要充分理解綜合能源服務是將傳統的一維的生產--銷售售電模式,邁向了橫向“電、熱、冷、氣、水”,縱向“源、網、荷、儲、用”的網格化二維售能模式,如果再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予以賦能,則進一步從傳統能源流向信息流、價值流集成,實現三維應用的巨大轉變。
2. 路線選擇不可僵化。
對生產冷熱的能源技術路線選擇上事關項目成敗,要遵循“宜電則電、宜氣則氣”的原則,不能因為是發電企業,又是優勢特色,就一定要采用燃氣三聯供。燃氣在供熱(特別是蒸汽)為主的場景具有優勢,但電力在制冷為主的場景中優勢明顯,隨著各種熱泵技術的發展成熟,以及鼓勵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暖等電能替代政策的推動,以電為主的供冷供熱項目相比燃氣三聯供具有運行成本低、電能易于獲取和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消納等特點,應作為重要的能源技術路線,從而從技術源頭上打開盈利空間。
3. 先期不貪大求全。
綜合能源服務的大幕剛剛拉開,大企業開展綜合能源服務容易誤入追求大而全的業務規劃,導致在落地過程中沒有抓手。綜合能源服務的多業態、分散性,特別是業務開展初期,真正鮮活的生長點可能是小而美的細分場景。小而美場景,看上去不是很高大上,但依然遵循細分市場客戶價值驅動邏輯,這些細分場景每一個未必很大,甚至需要在細分行業里再進行耐心細致的篩選。但是這種“窄而深”的切口模式,有可能是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初期的最落地模式。甚至其核心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客戶和市場挖掘問題。
創新商業模式
綜合能源服務面臨著多客戶類別、多專業領域、多供應鏈、多基礎能力帶來的需求、技術、生態、管理差異性大、復雜性高的挑戰,采取更靈活的商業模式是更好發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的關鍵。
1. 強化盈利能力建設。
以售電服務為切入點,重點拓展大用戶直供、供熱、發電權交易、輔助服務等盈利渠道。盡快建立售能服務體系,依托區域公司的資源協同,積極開發風、光、水、氣等就地資源,煤改氣、煤改電、政府招商項目配套項目等。加大負荷預測、運行優化、多能聯合調度等技術層面的突破;拓寬融資平臺和融資渠道,進行新商業模式(EMC、PPP等)的嘗試。與園區政府、用戶,上下游的電力、燃氣或熱力開展跨界資源整合。綜合能源服務的收益,一方面是能源供應開發權和產品銷售的直接收益,另一方面是能源服務在環境、資源、客戶粘性等間接收益,以及市場、品牌等無形資產的潛在收益。
2. 搶灘區域級增量綜合能源服務市場。
在電網、發電企業、燃氣公司、互聯網公司搶灘綜合能源服務市場的初期,應把區域級增量市場綜合能源服務作為快速布局的切入口,以電力市場容量大、電價承受能力強的中東部為主戰場。以區域公司電源點、熱源點為基礎,迅速開展在新城鎮、新產業園區、新建大型公用設施(機場、車站、醫院、學校等)、商務區和海島地區等新增用能區域進行綜合供能規劃、建設和運營。同時,實施能源需求側管理,推動能源就地清潔生產和就近消納,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以時間換空間,先多落地項目,在實踐中逐漸完成技術的迭代升級。
3. 循序推進、滾動開發。
負荷量和負荷率達到一定水平是綜合能源服務盈利的極重要前提。用統一規劃、整體開發來指導綜合能源服務,往往因需求是分布式的,園區招商不利,用戶入住率和耗能數量低等因素,造成規劃容量過大,負荷不足的情況。
針對這一特點,應采用滾動式開發策略,根據用戶需求逐漸投運能源設施,逐步增容,盡量使負荷與容量相對一致,從而保證項目的盈利性。與客戶商定保底收益值和設計流量下收益率,改變傳統供電銷售方式,采用“容量+流量”兩部制收費,通過容量收費保護綜合能源服務公司投資本金,通過流量增加獲得合理收益。實踐中也可采用“接口費+流量費”的收費方式,亦能有效防控風險,在接口費能大幅覆蓋一次投入的前提下,項目服務商主要從項目運營中獲利。
4. 實施先易后難策略。
要甄別項目投資,針對負荷增長迅速、需求平穩的用戶,優先采用BOT、BOO、能源托管等服務模式;針對負荷增長慢、需求不確定的用戶,優先采用EPC、智能運維、咨詢等模式。開拓初期可以先從項目EPC總承包、能源監測、運維等門檻相對低、風險小、盈利性明確、易操作的業務開展。逐漸向控制、優化、預測等核心技術過度,真正實現多能優化互補。
加大科技研發
加強科技創新,通過業務鏈的橫向、縱向延伸,包括以綜合能源協同供應、源網荷儲用一體化、多能互補、用戶側綜合能源服務等為題材,爭取更多的冷、熱、電、氣、充電、服務市場,為公司持續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
1. 緊抓核心技術攻關。
加強綜合能源運行優化技術研究,建設先進的綜合能源系統。面向社區、樓宇、工業企業及園區等用能對象,開展以屋頂光伏、分散式風電、冷熱電三聯供、熱泵、工業余熱余壓利用等分布式能源為核心的綜合能源,解決冷、熱、電、氣等多種形態能源的協同開發和梯級利用的難題。研發高效多能流協同運行技術,實現多種能源間的交互響應和互補互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開發典型模式、典型設計。
綜合能源服務涉及到多網融合、多領域融合,必然與原有的水、電、熱、氣等單一規劃、單一能源評價方法等發生沖突。需建立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綜合能源服務規劃標準、能效評價標準、平臺接入標準、交易服務標準等,開發出適用于樓宇式、產業園區式、數據中心等應用場景的典型模式典型設計,并經驗迭代、復制推廣,加快產業規?;l展。
3. 實現智慧管理。
提升綜合能源系統一體化運維管理水平,利用“云大物移智鏈邊”等信息通訊技術,以及先進的電網技術、儲能技術、能源互聯網技術等的發展,開展能源數據的智能感知、客戶需求的智能分析、能源設施和用能設備的智能控制等技術服務,搭建集成監測、控制、管理三大功能的綜合能源智慧管控平臺,實現能源生產、供應、消費全環節的智慧化服務。
4. 打造朋友圈。
以合資入股、戰略合作、長協等多種形式聯合燃氣、熱力、電力等橫向企業,秉持提升能源系統效率,加強合作,探索打造多方共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商業共同體。與上游供應商企業合作,包括設備廠商、技術服務商、互聯網、物聯網甚至用戶的下游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整合資源,引導供需對接,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構建綜合能源服務平臺朋友圈。
創新管理體制
綜合能源服務的發展與真正落地,必須不斷推進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
1. 管理體制創新。
推進股權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員工跟投等體制改革。綜合能源服務涉及多個專業領域,應大膽鼓勵與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民營企業開展合作,實行混合所有制、風投、跟投等體制創新。建立新技術、新產品導入階段的資金支持機制;建立舉全集團之力推動示范項目及應用推廣機制;探索適應市場競爭快速決策機制;研究建立與市場化經營相匹配的選人用人和工資決定機制、股權多元化、激勵多元化機制,成為綜合改革、創新發展的“實驗田”。
2. 減化審批,下放投資權。
商業樓宇、酒店、醫院、開發區、數據中心等場景下的項目規模較小,因地制宜、按需定制、快速決策將成為綜合能源服務項目成敗的關鍵。必須進一步減化審批流程,根據投資額、復雜度、重要性的區別,必須適度下放投資決策權,以加快項目的落地。
3. 大力引進和培養領軍人才。
當前綜合能源服務人才資源匱乏,服務項目涉及投資、運營、管理及服務等領域及多專業,目前國內企業在人才資源方面,缺少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的復合型專業人才。要在探索更靈活的用人機制基礎上,引進和培養新業態領域技術專家及領軍人才,形成領軍人才、技能大師、技術人員金字塔型人才結構體系,為綜合能源服務發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綜合能源服務作為一種滿足終端客戶多元化能源消費的新型能源服務方式,力圖實現供需匹配、多能互補、能源梯級利用,進而大幅降低用能成本,成為各能源企業打造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增長極。隨著能源技術創新、能源管理體制變革而不斷演化,為發電企業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和歷史機遇。面對新一輪的能源變革及新業態的出現,發電企業應科學謀劃積極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不斷加強理念、科技、模式、管理創新,引領綜合能源服務高質量發展,為推進能源轉型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加堅實的能源保障。